②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山东、陕西、河北等地,一般生活于水边核桃树叶上或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京。
(3)条纹绿蟹蛛
条纹绿蟹蛛(学名:Oxytate striatipes)为蟹蛛科绿蟹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长9.26—11.48毫米。头胸部长3.40—3.96,宽2.81—3.63;腹部长6.30—7.14,宽2.22—3.00。头胸部长大于宽,长宽之比为1.06—1.22:1,扁平少毛。活体翠绿色,固定后全体黄色。头窄,具刚毛。前侧眼最大,后侧眼次之,后中眼与前中眼较小。前中眼间距大于前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域长为宽1.28—1.38倍,前边约等于后边。额宽为前中眼间距的1.89—2.71倍。
螯肢无齿,左右颚叶的端部在体中轴相汇合。下唇长为宽的1.32—2.00倍。胸板长为宽的1.18~1.30倍。步足跗节爪下有毛簇。步足测量:Ⅰ 13.11(4.07,1.85,3.63,2.37,1.91);Ⅱ 13.18(4.15,1.85,3.40,2.59,1.19);Ⅲ 8.37(2.70,1.11,2.00,1.67,0.89);Ⅳ 8.44(2.96,0.96,2.00,1.63,0.89)。足式:2,1,4,3。腹部非常长,长为宽的2.10—3.18倍,后端似分节状。外雌器有一对兜,插入孔有几丁质覆盖,插入管短,纳精囊小,呈卵圆形。
b.雄蛛
长6.96—10.59毫米。头胸部长2.89—4.07,宽2.74—3.78;腹部长4.44—6.67,宽1.33—2.00。额宽为前中眼间距的2.06—2.44倍。下唇长为宽的1.42—2.63倍。胸板长为宽的1.07—1.18倍。触肢胫节的腹突拇指状;后侧突很大,末端骨化程度高,弯曲成弧状,弯曲部分的形状像火烈鸟的头的侧影;无间突。生殖球简单,插入器部分短,插入器短而呈刺状。步足测量:Ⅰ 13.59(4.00,1.70,3.63,2.85,1.41);Ⅱ 13.58(4.15,1.70,3.56,2.89,1.28);Ⅲ 8.51(2.70,1.15,2.07,1.78,0.81);Ⅲ 8.51(2.70,1.15,2.07,1.78,0.81);Ⅳ 8.88(2.96,1.07,2.11,1.78,0.96)。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辽宁,吉林,山东,河南,陕西,江西,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
14.瘤蟹蛛属
瘤蟹蛛属(学名:Phrynarachne)是蟹蛛科下的一个属。全球29种。我国已知2种。
(1)形态特征
大型蟹蛛,雄蛛仅雌蛛的三分之一大小。前体部长宽约相当,有瘤突。眼小,大小近似。雄蛛触肢胫节较发达。腹部具大小不等瘤突多个。外雌器简单,有一横骨化板,纳精囊肾形。
(2)黄山瘤蟹蛛
黄山瘤蟹蛛(学名:Phrynarachne huangshanensis)为蟹蛛科瘤蟹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安徽。
①形态特征
雌蛛长9毫米。头胸部长4.2,宽4,2,腹部长5.5,宽6。头胸部长宽相等。背甲褐色。前眼列较短,强后凹,前侧眼略大于前中眼;后眼列较长,微后凹,后中眼小于前中眼;为8眼中最小者,后侧眼与前眼大小相仿;前,后侧眼分别着生在小丘上;中眼域宽大于长(0.68:0.51),后边大于前边(0.68:0.57)。头胸部背面中央有宽阔的淡黄白色纵带,由胸部后缘直达眼区前缘,纵带后半部中央有褐色块状斑,其边缘不整齐。胸部乳白色,并生有小刺毛一根。胸板盾形,黑褐色,并有黄白边缘,前端较宽,后端纤细,其上有大量小形的黄白色瘤突,各瘤突上着生黑毛一根。下唇长明显大于宽。螯肢褐色,基节粗壮,螯牙柔弱,螯肢沟不明显,后齿堤具一小齿,并密被白色毛丛。触肢褐色,胫、跗两节背面生有多数黑色刺毛。第1、2对步足黑褐色,第2对步足腿节以下各节尚夹杂有黄白色块斑。这两对步足较粗壮,腿、胫和后跗节各节上均具有多数瘤突,各胫节腹面具刺3对,后跗节腹面各具4对。第3、4对步足色泽较淡,腿节基端黄白色,远端黄褐色,并各有一黑褐色轮纹,胫节和跗节夹杂有黄白色块斑。各足跗节末端具2爪和毛簇。
腹部背面黑褐色,具多数大形瘤状突起,中央部有一纵走的白色短条斑,其前端两侧有黑褐色豆状瘤突一对,后端两侧又有桔黄色圆形瘤突一对。腹背后端中央有醒目的桔黄色丘状瘤突两对,前一对较大,各瘤突上着生少数黑色短柔毛。腹部腹面黄白色,两侧黑褐色,中央部有黑褐色叶状斑。纺器周围有白色轮嵴环绕,前纺器较大,紧接。外雌器中央有一横片状结构,内部受精囊膨大并有皱褶。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安徽(黄山)。
(3)乳突瘤蟹蛛
乳突瘤蟹蛛(学名:Phrynarachne mammillata)为蟹蛛科瘤蟹蛛属的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12.24mm。头胸部长4.20,宽4.45;腹部长7.05,宽8.40。背甲红褐色,额部中央、中线的中段、颈沟和放射纹的部位黑褐色。背甲上有许多瘤状突起。背甲中部高,有一对乳状突起,自背甲中部向四周倾斜。两眼列均后凹。眼丘不明显。前侧眼大于后侧眼(0.23:0.16),前中眼大于后中眼(0.16:0.13)。后中眼间距大于前中侧眼间距(0.42:0.13),后中眼间距等于中侧眼间距(0.48:0.48)。中眼域后边稍大于前边(0.70:0.68),宽大于长(0.70:0.58)。额略大于前中眼间距(0.45:0.42)。螯肢前齿堤有2齿,后齿堤1齿。下唇长大于宽。下唇、颚叶和胸板均黑褐色。第1、2足的腿节较粗壮(第1足腿节的前侧面有瘤突),背面有极小的刺;胫节和后跗多刺。步足呈深浅不等的褐色。前两对步足的基、转和腿节的腹面有明显的黄白斑。后两对步足仅在转节和腿节的腹面有极小的黄白斑。各足的跗节基端的背面有一小点黄白斑。腹部背面的体表不像头胸部和步足那样坚实,但亦有许多瘤状突起。
②分布
分布于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
15.锯足蛛属
锯足蛛属(学名:Runcinia)也称踞足蛛属,是蟹蛛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中型蟹蛛;两性异形,雄蛛腹部无明显斑纹,较雌蛛瘦小得多。头胸部长宽相当,扁平,具短毛;头区具短刚毛。在前、后侧眼之间有隆起。眼小,前侧眼>后侧眼>前中眼>后中眼。前中眼间距小于中侧眼间距。后中眼间距大于中侧眼间距。中眼域宽大于长,后边大于前边。额高小于前中眼间距。螯肢无齿。下唇和胸板长大于宽。足式:1,2,4,3。第1足长度超过第4足长度的2倍。步足的刺不发达,第1、2足胫节无侧刺,跗节的爪只有2—3个齿。雄蛛触肢胫节有腹突和后侧突,腹突非常小,后侧突长,端部骨化。生殖球无突起,盾板圆,插入器丝状或刺状,并不长。腹部很长,尾端横截或伸展于纺器之后,具短毛。外雌器有一中兜。插人管短,纳精囊卵形或球形。生活在灌木丛和草丛中。
(2)分布范围
分布仅限于东南亚、大洋洲和非洲。
(3)尖腹锯足蛛
尖腹锯足蛛(学名:Runcinia acuminata),属于蟹蛛科锯足蛛属的一种蜘蛛。
①形态特征
雌蛛长6.30—8.44毫米。头胸黼平,有短毛,长大于宽,淡黄褐色或米色,在两侧有褐色纵纹,中部微呈白色,但无明显的白斑。头区白色,头和额部有短粗刚毛。眼小,在前、后侧眼之间有隆起。中眼域宽大于长(1:0.51—0.57),后边大于前边(1:0.53—0.58)。额宽小于前中眼间距(0.76—0.97:1)。下唇黄褐色,胸板灰色,均长大于宽。第1、2足黄白色,腿节腹面有点斑。第3、4足全黄色。第1、2足胫节腹面有5对以上的刺,后跗节腹面约有8对刺。跗节爪有2—3齿。步足测量:Ⅰ 10.07(3.11,1.33,2,37,2.37,0.89);Ⅱ 9.15(2.81,1.26,2.15,2.00,0.93);Ⅲ 3.88(1.20,0.70,0.91,0.59,0.48);Ⅳ 4.72(1.63,0.66,1.15,0.75,0.53)。足式:1,2,4,3。腹部长远大于宽,有短毛,米色,沿边缘褶有褐色条纹,并有显著的黄绿色或淡绿褐色斑纹,在中部有一对点斑。腹部末端钝锥形,延伸于纺器之外。外雌器小,中部有一兜。插入器小,纳精囊卵形。
雄蛛长3.04—4.15毫米。头胸部淡黄褐色,暗色纵纹不如雌蛛的明显。头区白色。螯肢、颚叶、下唇和胸板黄色。第1、2足淡黄褐色,胫节末端有一点环,第3、4足全体黄色。第1、2足胫节腹面仅2对刺,后跗节腹面仅3或4对刺。触肢胫节有腹突和后侧突;腹突小,后侧突发达,略呈锥形。生殖球简单,插入器部位起自盾板的近半部,插入器丝状,末端自腹面可见。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湖北。
国外分布:日本,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4)白条锯足蛛
白条锯足蛛(学名:Runcinia albostriata)为蟹蛛科锯足蛛属的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①形态特征
a.雌蛛
体长5-7毫米。背甲橙黄色,前缘有一条带棱角的白隆线,两侧形成两个直角形突起。头胸部中央有一条白色纵线,后端平直。两眼列均后曲,前眼列在头部前面的垂直面上,前中眼小于前侧眼,前中眼间距小于前中侧眼间距;后眼列位于隆线后方的水平面上,后侧眼稍大于后中眼,后中眼间距大于后中侧眼间距;中眼区梯形,前侧眼最大。胸板黄白色,前缘稍凹入。第I步足胫节腹面的前缘有4-6根刺,后缘有3-5根刺。后跗节前缘有7-9根刺,后缘有6-9根刺;第Ⅱ步足胫节腹面的前缘有3根刺,后缘有3-4根剌,后缘有5-7根蒯。腹部长圆形,后端较宽,两侧有一些与侧缘大致平行的白色条纹。
b.雄蛛
体长3.50毫米左右。头胸部较圆,两侧缘的小刺明显,两侧有2个宽的褐色纵带。步足腿节背中线上有数个小刺。腹部背面两侧缘有黑褐色网纹,中间有一对凹坑,并有黑褐色斑点,后端有1对横线状黑褐色斑纹,腹背刺较长。
②生活习性
一般栖息于草丛、稻田以及果园中。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山东、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朝鲜,泰国。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