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标准的士族骨干,妥妥圈里的流量中坚。他和袁绍、曹操发小加老乡,关系铁到一起算命。从南阳到冀州,这帮士人就是汉末动荡时的意见领袖。他们为什么闹腾?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觉得“本该自己做主”,结果却被皇帝、宦官压着。许攸本来也想趁大乱造反,结果计划失败成流亡者,大半辈子都在指点江山中。但这群士族并不都能小命安稳,比如许攸,碰上了袁绍的“主意多疑”,人才成了机关算尽自己遭殃。
群众怎么看呢?多数人其实是羡慕“能人”,觉得聪明人有希望出头。可你左邻右舍要是有个太能干又太嚣张的,估计天天心里都要琢磨:这人是不是哪天要出事?许攸周围的人其实没少嘀咕他。正方说“英雄不问出处”,反方觉得“得瑟死了”。看着眼熟不?现实生活里,身边是不是也常有“许攸”,一出事倒霉的是自己、揪心的是家人,吃瓜看戏的是路人。
故事的走向似乎慢慢平静了:许攸加入袁绍,“八大秘书长”高调亮相。袁绍混得风生水起,许攸也跟着升官发财。两家的地盘越滚越大,看起来前途一片大好。可表面的平静下却是危险暗流。许攸的策划屡次受阻,“力挺南下直捣许昌”的大计被老板一口否定,理由很朴素:“我都把曹操打得快要哭爹喊娘了,还玩什么花活?”
反对派声音其实很大。有的说许攸操之过急,不懂稳扎稳打;有的甚至怀疑他故弄玄虚,故意搅局。许攸的家人也在这个节骨眼出事了,被对立阵营的人找茬关押。明枪暗箭加内斗,许攸内心的平衡早被打破。这一切,看起来天下归心,实则山雨欲来。聪明的人,往往陷在自己的“满腹经纶”里,看不清大势,只盯着眼前恩怨。
就在所有人以为局势稳中有进、许攸还能“安安稳稳”混吃等升时,剧情突然迎来大反转。许攸一气之下,跳槽投奔曹操。“叛变”换阵营,这不是一般的岗位切换,而是三国战局的关键转折。
曹操接到许攸,立马亲自迎接,完全不顾脚丫子还湿着。许攸也不扭捏,直接把袁绍大本营最机密的粮草点——乌巢,一五一十全报了出来。这消息一出,相当于给曹操雪中送炭,糟糕的粮草断供危机瞬间逆转。大家要问,许攸的本事到底有多大?这一招直接促成了官渡转胜,成败天平瞬间扭转。
不过,事情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许攸之策说起来“烧完敌人粮食你就赢”,表面上有点像“我饿了赶紧把你饭锅砸了”。可关键就在于,有关键情报的人,永远是职场大杀器。曹操很懂这个道理:大功臣不可小瞧,但也绝不能让他趾高气扬到骑老板头上。这下许攸成了全场焦点,眼看鱼跃龙门,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官渡之战打赢后,许攸自认劳苦功高,嘴边开始不管场合直呼曹操外号、当众强调“没我你赢不了”。这一下,曹老板也不乐意了。天下哪有让功臣抢了老大风头的道理?外人看着许攸“牛”,内部却是暗潮汹涌。
新危机也随之而来。许攸得罪了身边不少同事,还开起“自夸发布会”,在大门口对着人嚷嚷:“这地方要没我,曹操都进不来。”合着全公司业绩都归他自己一人?各派系分歧越来越大,同事们能忍受一时,谁还能长期捧杀?更别说曹操这种吃过见过的老狐狸,早已忍到极限。结果许攸很快就被举报“有恃无恐、不敬权威”,最后下场很惨,名声扫地,性命也没了。
表面看风头过去了,其实整个团队凝聚力更差。毕竟老板对功臣这样,底下人哪个还敢随便露脸?看来聪明没用好,一刀两面,救人也能坑己。
说到“才华决定命运”,你不如去问许攸。一肚子主意没错,可主意不是命运的护身符。社会不是光比谁脑洞大,讲究的是规矩、分寸、敬畏。你看许攸,够聪明、点子多、门路广,最后却因为自大、目无法纪、缺乏敬畏心,反而越混越惨。有人天天说,“只要有本事,总能脱颖而出”,听着好像很鼓舞人心。可是,结果是聪明人出局,老实人偷着乐,你说讽刺不讽刺?难怪有人感叹,成功不是谁家厨房的剩饭,说给谁就给谁。只会唱高调,把才能当免死金牌,等于给自己埋雷,最后别把自己炸得灰头土脸。
是不是觉得才华横溢就能一路通关?许攸亲身“教学”,才华大不过格局,主意敌不过团结,牛人干不过纪律。谁说只要有头脑就能长命百岁?这“鸡汤”你信不信都随你,反正许攸喝的是“毒鸡汤”。想升职加薪,请先收敛锋芒;想全场喝彩,记得尊重规则。不给老板留面子的聪明人,下场大多都挺尴尬。
那么问题来了,许攸才华横溢为什么还是“死路一条”?难道社会就是喜欢那些不出头、会装孙子的人?你觉得是环境误了英雄,还是许攸自己作死?如果你是曹操,遇到这么棘手的下属,你会给他留条后路,还是果断清理门户?欢迎留言说说你心里的“许攸时刻”,聪明和命运之间,你信哪一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