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B级片在起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来否认现在对「B级片」这个词的用法,这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现在大家关注B级片,并不是在关注它过去的历史,而是在关注最近十几年一些导演特地去复兴双片制度下的B片和剥削电影里面的某些要素而拍出来的「仿B级片」。因此现在用「B级」一词指的就是这些被特地挑选出来加以复兴的要素,而不是指过去的B级片的全部特性。我认为这样的使用不但合理而且有意义,不能说成是「误用」。因为,究竟为什么是这些要素得到复兴而不是其它方面,这里面必定有些道理,深入探讨下去说不定还会触及电影的本质。而要进行这样的深入探讨,首先就必须承认目前大众对「B级片」一词的使用不是误用。
下面再谈谈cult片的定义问题。我同意cult片不能按内容、风格来界定,但若由此更进一步去推论说「新片都不能叫cult」,「cult用来形容风格是误用」,这就没法接受,也不符合国际习惯。虽然国内对「cult片」一词的用法过于狭窄是事实,但如果为了反对这种状况而矫枉过正,一味强调cult片的多样性而忽略cult片的共同精神内核,也是不妥当的。
虽然cult片没有固定题材和类型,但某些题材在cult片中较为常见,某些类型更容易成为cult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对imdb资料做一下统计看看: "Cult Film" Movies ,被打上「cult film」标签的电影长片共3000多部,右侧可以看到最常见的主题标签都有哪些,还可看到每种类型中有多少电影被视为cult片,简单统计一下,结果如下表:
最常见主题的前30位中暴力、血腥、色情、超现实一样都不缺,励志、温馨、爱情则不见踪影。最容易成为cult片的电影类型前5位毫不意外是黑色电影、科幻、恐怖、奇幻、惊悚,紧随其后的是动作、冒险、悬疑、犯罪,垫底的则是剧情、歌舞、浪漫、家庭等。虽然几乎每种类型都可以产生cult片,但是孰多孰少也很明显。
因此,我尝试给cult片下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这个定义必须能够既包容cult片的多样性,又体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为此,我打算从「cult片」一词的用法起源着手。我同意 @yolfilm 说的:用「cult」来形容电影是从「cult」作为「邪教」的用法衍生出来的。( @施涛表示不喜欢把「cult」译成「邪教」,但我想说,词语的含义是不断演变的,「cult」一词本义确实只是单纯指教派、崇拜仪式,但1920年代以后逐渐生出新的含义「邪教」,这并不妨碍你在谈论希腊酒神教时按照其本义去译成别的什么,一词多译是正常现象。)「cult」作为「邪教」,综合OED和Collins词典的释义,可以定义如下:
展开全文
如果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团体,其宗教信仰或宗教实践被其他人视为怪异或邪恶的,此团体就被称为一个cult(邪教)。可见成为邪教的两个要件一是人数少,二是被其他人视为怪异。两点其实可以合为一点——因为怪异必定人数少,信众太多就变成社会主流,就不会被视为怪异了——所以这定义真正的核心就是社会价值观,邪不邪教不是由这种宗教本身的性质决定,而是由社会大众的看法决定。保持这个核心意思不变,把「宗教信仰或宗教实践」这部分替换成对其它事物的热衷、沉迷,就衍生出包括「cult片」在内的多种用法。据此,我认为可以定义如下:
定义1 (cult作为名词):如果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影迷圈子基于特定的理由热爱某一部或某一类电影,或以特定的形式表达他们对某一部或某一类电影的热爱,并且这种理由或形式在社会大众看来是怪异的,那么这个圈子就是一个 影迷cult。
定义2 (cult作为形容词):如果在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中,一部电影的全部或大多数影迷都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影迷cult,那么这部电影在当时当地来讲就是一部 cult片。
(yolfilm的答案没有很好地区分cult的以上两种用法,引发不必要的争论。)
在定义1中,「在大众看来」这个限定是必不可少的,光有「热衷」「沉迷」还不足以将cult区别于一般的小圈子、粉丝团,还必须将社会观感纳入考虑。某些冷门艺术电影的爱好者也是一个人数较少的圈子,但不是一个cult,因为主流价值观认为艺术鉴赏是正常活动,社会大众不会认为这群人的行为怪异,只会是「不明觉厉」。「超级女声」等娱乐节目和娱乐明星的粉丝团一般也不被视为cult,因为主流价值观认为追星是正常的消费行为。而像星战迷、trekkie、DnD迷之类,过去常被斥为「这么大的人了还玩小孩子玩意」,社会主流给他们贴上「nerd」标签加以排挤,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cult,而到如今,娱乐业界为了商业利益,不遗余力地将nerd文化打造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nerd受排挤、人数少的状况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些圈子将逐渐不再被视为cult。
定义2最重要的是「全部或大多数影迷」这个限定,因为任何一部电影只要影迷众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必定有一部分影迷的崇拜行为怪异像cult一样,但我们总不能因此把这些电影都叫cult片。加上这个限定才符合「cult片」一词的普遍用法,像《泰坦尼克》《大话西游》这样的电影都不应该(事实上也没有)被称为cult片。此外我还特别加入了「当时当地」这个限定条件,因为一部电影的影迷组成比例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必定不同,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所以在一时一地是cult片的,时移世易可能就不再是,或者本来不是cult片,到了另外一时一地就变成了cult片。
根据这样的严格定义,一部cult片本身的确可以不必怪异,怪异的只是影迷的思想行为在旁人眼中的样子。在这一点上, @magasa 和 @yolfilm 说的没错,一部本身平平无奇的电影完全可能因为偶然的外部原因变成cult片,例如年代太久被遗忘、宣传发行做得不好、被移植到另一社会文化中等等,导致其影迷被社会主流视为cult。但是,我还想说,既然是偶然,那以上情形就不会十分常见,更多的cult片之所以成为cult片是有内在原因的。一部影片会受到怪异的推崇,其本身多半有怪异之处,才会引起社会主流对其影迷的排斥。cult片主题和类型相对集中,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纯属历史偶然,而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综合以上可以推论出:各类cult片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即对社会主流观念的反叛,这一点同时适用于以上说的偶然和必然两种情形。
来源:知乎www.zhihu.com
作者:匿名用户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6 个回答,查看全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